司马懿终于在高平陵发动政变,一举夺取大权。司马懿虽然年事已高,但他的心机和手段丝毫不输年轻人。
政变过程中,他处心积虑,见招拆招,最终一举夺得大权。这场政变改变了曹魏的命运,也开启了司马氏取而代之的历史进程。
司马昭弑君
司马昭这个名字,一说出来就让人想到"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"这句成语。
作为司马懿的儿子,继承了父亲的权谋和野心。他比司马懿更加直接和强硬,不屑于藏拙的把戏。
在司马懿死后,司马昭继承了大权,成为曹魏的实际掌控者。
年轻的曹髦想要挣脱司马氏的控制,夺回属于皇帝的权力,但他低估了司马昭的狠辣和决心。
在贾充和成济的配合下,司马昭痛下杀手,残忍地结束了曹髦的生命。这是一次赤裸裸的弑君行为,震惊了整个朝野。
杀了皇帝后,司马昭吓得趴在地上直念叨:"天下人该怎么说我啊。"这种表现看似害怕,其实已经无所谓了。
他清醒地知道自己犯下了弥天大罪,但为了掌控大权,他别无选择。
成济虽然被灭三族,可谁都知道他只是个替罪羊。司马家的势力不减反增,只是名声臭了点而已。
司马昭明白,只要实力还在,就没人敢说什么。司马家经过几代人的经营,已经成为曹魏的中流砥柱。
朝中再也没有任何势力能与之抗衡。尽管司马昭的所作所为让他名声狼藉,但权力的大树已经根深蒂固,无法撼动。
西晋的奢靡之风
西晋王朝是靠司马氏篡夺而来,这给他们统治带来了巨大的合法性危机。司马炎心知肚明,靠道德和感召是无法服众的。
他决定走另一条路:用物质享受麻痹民心。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想法,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,奢靡腐败只会加速政权的灭亡。
但对于眼下的局面,司马炎别无他法。他开始纵容官员奢侈享乐,希望用金钱和欲望笼络人心。一时间,西晋上下一片歌舞升平,尽情挥霍。
这几个例子生动反映了西晋上层社会的奢靡之风。驸马王济用金银铺地,用人乳蒸猪,把享乐和挥霍推向了极致。
何曾对皇家菜肴不屑一顾,认为自家厨子的手艺更胜一筹,这是对皇权的大不敬。
石崇和王恺更是胆大包天,公然斗富,肆意挥霍。连皇帝司马炎都加入其中,送上珊瑚树。
可见整个朝廷已经被拜金主义所腐蚀,无人敢于谏言和制止。
八王之乱
司马炎建立西晋后,为了稳固政权,开始大规模分封宗室子弟为王。这种做法表面上是笼络人心,实则是树敌。
司马炎把这些宗室亲戚当作自己人,殊不知他们个个都是野心勃勃,蠢蠢欲动。
司马炎以为分封可以化解内部矛盾,让司马家族同心协力,巩固统治。但事实证明,他太天真了。
封地和权力成了司马诸王争斗的筹码和工具,他们为了一己之私,不惜父子相残,兄弟阋墙。司马炎种下的恶果,很快就要结出来了。
等司马炎一死,隐藏多年的矛盾一下子爆发出来。八位宗室诸王为了争夺最高权力,展开了你死我活的厮杀,爆发了震惊朝野的“八王之乱”。
战火连年不断,硝烟四起,生灵涂炭。司马家族自相残杀,把积累的国力消耗殆尽。
更可怕的是,长期的战乱让西晋的统治失去控制,边疆的少数民族开始蠢蠢欲动。五胡乘虚而入,大举入侵。
西晋朝廷孱弱不堪,根本无力抵抗。司马炎苦心经营的基业,转眼间土崩瓦解。八王之乱是司马氏灭亡的转折点,也埋下了西晋速亡的祸根。
崩塌的道德底线
汉朝四百年来以儒家思想治国,礼法严明,家国情怀深入人心。"三纲五常"成了社会的道德准则,讲究君臣有义、父子有亲。
可司马家一系列操作,把这套规矩彻底打破了。司马懿投曹魏,表面忠心,暗地里却蓄谋已久,伺机夺权。他的所作所为,完全背离了"忠"的内涵。
司马昭杀害君主,犯下弑君大罪,"孝"的旗帜也被他踩在脚下。司马氏的所作所为,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,让人不知所从。
传统的伦理道德已经崩塌,新的又建立不起来,整个社会陷入了价值迷失和精神空虚的困境。
西晋统治者们意识到,单靠儒家思想已经无法服众。司马氏的所作所为,让国人对"忠君"失去了信心。
于是,他们开始强调"孝"的作用,试图用家天下的概念来弥合统治合法性的裂痕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