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:阴山、老牛湾、大兴安岭、乌梁素海、呼伦湖、乌拉盖草原、库布其沙漠……内蒙古丰富多样的自然地貌紧密联系、相互依存,汇集成“山水林田湖草沙”多元一体的综合性生态系统,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。近年来,内蒙古始终坚持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发展理念,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,不断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建设得更加亮丽。央广网内蒙古频道特推出《航瞰内蒙古》系列报道,用镜头记录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成果,以全新视角展现祖国北疆亮丽画卷。
央广网赤峰8月2日消息 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的西北部,有一片被誉为“沙地神树”的沙地云杉林,它不仅是我国特有的树种,更是生态保护的典范。白音敖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这片20.8万亩的绿色土地,以其独特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,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目光。
航拍沙地云杉(央广网发 杨亚东 摄)
1979年,白音敖包作为自治区级保护区成立,2000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。这里不仅是沙地云杉的家园,更是一个生物多样性的宝库。保护区内,植物种类繁多,鸟类和兽类种类丰富,一级保护动物如黑琴鸡、金雕等在这里安然栖息,二级保护动物如马鹿、狍子、猞猁等也在这里找到了它们的避风港。
保护区地处大兴安岭山地、蒙古高原、浑善达克沙地的交汇地带,拥有沙地、森林、草原、湿地等多样的生态系统。这里的气候属于大陆性寒温带半干旱森林草原气候,年降水量约250毫米,年平均气温零下1.4摄氏度。
航拍沙地云杉(央广网发 杨亚东 摄)
白音敖包保护区是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宝库。据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郑青山介绍,区内植物种类繁多,共有74科263属535种;鸟类和兽类种类丰富,包括一级保护动物如黑琴鸡、金雕等14种,二级保护动物如马鹿、狍子、猞猁等41种。
沙地云杉,这一我国特有的树种,以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,成为这片土地上的英雄。它不仅能在干旱环境中生长,还能通过其发达的根系固沙护土,被誉为“沙地神树”。沙地云杉的存在,有效阻断了浑善达克沙地与科尔沁沙地的相连,为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。
保护区在森林防火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、环境监测、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。通过与当地社区的“共建、共管、共享”合作模式,保护区不仅保护了生态资源,还促进了当地牧民的生产增收,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。
沙地云杉(央广网发 杨亚东 摄)
数十年的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。沙地云杉林面积由26000亩扩大到30000亩,植物种类也由486种增加到535种。
在这里,每一棵沙地云杉都承载着生态保护的希望,每一寸土地都诉说着绿色发展的故事。这片绿色奇迹继续在北疆大地上绽放光彩。
监制:朱日岭
策划:田凤元
记者:李春雪
摄制:魏全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