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,人们将夏至分为三候:一候鹿角解,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,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;二候蝉始鸣,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;三候半夏生,在炎热的仲夏,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,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。
夏至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,日照充足,作物生长很快,需水较多。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,有“夏至雨点值千金”之说。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。
夏至不热,五谷不结。炎热虽似煎熬,实则为馈赠。过了夏至,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因农作物生长旺盛、杂草病虫迅速蔓延滋长而进入田间管理时期,高原牧区则开始了草肥畜旺的黄金季节。
“忆在苏州日,常谙夏至筵。粽香筒竹嫩,炙脆子鹅鲜。”伴随夏至而来的,还有各色美食。自古以来,民间就有“冬至饺子夏至面”的说法,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,原因和说法有多种——
象征白昼的长短: 用面条的长来比拟夏至的白昼时间。
预示三伏天来临: 夏至后再过二三十天,就会进入三伏天,也就是夏季最热的时期。这时候吃凉面就是提醒大家注意防暑降温。
新麦登场要尝新:华北、华东夏至前当季的新麦就已经成熟,用新收割的麦子磨面擀面条。汗水的印痕、田野的芬芳、收获的喜悦,都在这一碗面中,极有耕耘之后的成就感。
一年中最长的白昼,且听风吟,静享夏日慢时光。愿这个夏天,凉快一点,西瓜甜一点,好消息多一点。
海报文物:
青玉蝉形坠
青玉蝉形坠,清代文物,长5.6 厘米,河南博物院藏。
该器物体扁长,头部短而宽,双目外凸。尾部呈三角形,六足均呈屈曲状。双翅线条圆润,翅脉雕琢非常精细。面雕阴线,可佩戴,整体线条流畅,造型逼真。
蝉,也叫知了。在演化变为成虫之前生活在泥土之中,等脱壳变成蝉后,飞到树上,饮露鸣唱,可谓出污泥而不染。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对“蝉蜕于浊秽,以浮游尘埃之外”的高洁极为赞赏,这也是人们喜欢以蝉的形状作成饰品的缘故之一。玉蝉盛行于西汉晚期至东汉,多用作敛葬中含玉,放置于死者口中,取其清高绝俗,复活再生的意义。
其实早在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已有蝉形饰品出现了,玉蝉也大约是那个时候诞生的。就其用途来讲,玉蝉有三种类型:一种为佩蝉,佩带身上装饰和避邪;一种为冠蝉,缀于帽子上作饰物;还有一种为含蝉,是专放置死者口中的随葬品。它们的区别是:蝉的头部有对钻成“∨”形象鼻孔的为佩蝉;蝉的腹部两侧打成通孔的为冠蝉;而蝉体无孔的通常为含蝉。人们认为蝉在秋凉之时从树上钻入土中,等春暖花开之时,再从土中钻出爬上树,能够周而复始,生生不息,因此死者口含玉蝉寓意为由蝉引路而获得重生。
文字编辑 | 宝儿姐
海报设计 | 蜡笔不小心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